優型行道樹樹苗修剪指引 農業部林試所教撇步
【記者鍾佩芳/台北報導】 2024/07/18

▲維護良好的行道樹: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台東工務段維護管理的臺9線卑南綠色隧道茄苳樹綠意盎然。(圖:農業部林試所提供)
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於臺東縣太麻里建立樹藝作業示範區,栽種茄苳、樟樹、苦楝、瓊崖海棠、大葉山欖和欖仁等經常使用的行道樹。從苗圃階段稚樹結構養成修剪、成樹冠幅的維持修剪,以及因應風災樹木折損後的復原修剪,均有修剪實例並建立長期樹木修剪及生長歷程紀錄,讓有興趣的樹木修剪工作者、團體或是各級樹木管理單位,跨越觀察時間限制,快速了解樹木生長模式及行道樹修剪的關鍵。

林業試驗所說明,行道樹修剪工作常見四大難處,包括樹木生長空間受限、修剪作業時不能過度妨礙車輛通行、修剪作業單位的目標和修剪規範不一致,以及修剪維護經費不足,要改善這些執行困難處,有賴一套清楚明確且容易依循的修剪模式。該所依據112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發布的「景觀樹木修剪作業指引」,並配合交通部公路局規定,讓道路外側白線以內、路面以上5.1公尺保持淨空,且避免影響民眾設施建物及遮蔽日照,影響農作物生長,研擬一套容易依循的修剪流程。

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葉定宏博士指出,樹木修剪的本質是避免過度危害樹木健康的前提下,透過剪除一部分枝條,讓樹木符合樹木管理者的經營目標,因植樹目的不同,修剪的模式就必然會有差異。過去的修剪模式是依據公園綠地等生長腹地寬廣的場域所建立,修剪時較少以長期觀點來考量法定道路淨空範圍,因此樹木量體成熟後,較不易控制樹冠幅大小與維持樹枝分歧結構,也提高修剪難度與成本。此外,在樹苗生產的苗圃端,就先塑造單一主幹且側枝分歧狀態良好的優型樹苗,出栽至公路現場時,接續維護的修剪人員只需依照既有的側枝分歧結構進行修剪,可加快作業時間,同時避免行道樹較低位的側枝長太粗,未來造成用路安全必須移除時,樹木主幹上才不會有太大的傷口。

太麻里研究中心主任黃俊元博士指出,不同樹種之間樹枝分歧特性有所差異,且各樹種葉片的耐遮陰程度不同,針對這些差異會微調樹木修剪的策略。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表示,太麻里研究中心的樹藝場域適合辦理相關的研習交流活動,提升國內樹木管理的技能與知識。該所近年來和公路局持續密切合作,致力提升行道樹維護的品質,讓行道樹可以長久健康的堅守岡位,持續發揮遮蔭、降溫及固碳的效益。